
10月初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,美国陆军与以色列Uvision公司签署了一笔引人注目的合同:总额上限为9.82亿美元,用于大规模采购Hero 120游荡弹药系统。这个数字本身很吸睛,但更值得注意的,是美军把钱投入到了什么样的能力上。
游荡弹药,通俗地说,就是能在空中盘旋等待目标的“会飞的炸弹”。它不同于传统导弹那种一发即中、直奔目标的模式;发射后可以在空中徘徊一定时间,由地面操作员通过实时画面挑选或确认目标,确认后再实施打击。Hero 120的公开参数显示:最大航程约60公里、空中滞留时间可达约1小时、携带战斗部约4.5公斤。单看数据似乎并不“惊人”,但在实战中,这样的载荷足以摧毁装甲车、压制火力点,甚至打击敌方指挥节点,效果往往超出体积和价格所带来的直观印象。
这套系统设计轻便:所有设备装在一个箱子里,既是运输箱也是发射器,士兵可以背着上阵,找到合适位置后几分钟内就能展开部署并发射。这对前线作战单位意味着巨大的战术灵活性——遇到远处火力点或突发目标,不用长时间等待炮兵或空中支援,步兵就能自主应对,反应更快、损失更小。
展开剩余81%为什么美军会在此刻下大单?乌克兰战场提供了直观的“教科书”。自2022年冲突以来,各类无人平台与游荡弹药在那里的频繁使用,已经让世界看到“小而便宜”的无人装备能对昂贵、笨重的目标造成巨大损失:几万美元的小型无人机可以击毁价值数百万的坦克或雷达。仅在今年9月,乌军就用类似武器打击过俄军的重要电子战设备——这类目标即便防护严密,也可能被低成本无人平台击中。传统防空系统面对这些小、低空、低雷达截面的目标常常力不从心;用昂贵的防空导弹去拦截性价比也很低。这种“以小胜大”的不对称效应,正是促使各国重视游荡弹药的原因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早些时候美军曾以约1.2亿美元采购了54套“弹簧刀600”系统(即类似小型游荡弹药的采购),规模相对较小、更像试点。此次对Hero 120的大额合同则显示出五角大楼对这类系统在实战中价值的认可——从有限测试到大规模采购,说明效果与作战需求都得到了验证。
从技术角度,Hero 120的一个关键特点是“人在回路”(man-in-the-loop)控制:发射后操作员能通过搭载摄像头实时查看目标画面,并在必要时中止攻击。这一点在城市或复杂环境下尤为重要:周边可能有平民或友军,能多看一眼、确认一遍就能大幅降低误伤风险,也有助于减轻国际舆论压力。
这次采购属于“致命无人系统计划”框架,目标是把无人攻击平台配备到步兵旅级战斗队,使步兵火力发生质的提升。想象一下:过去遇到3公里外的敌方火力点,步兵通常需要呼叫炮火或空中支援;有了游荡弹药,连长就能指挥远端打击,数公里以外的威胁可以由本单位自行处理,战场反应速度和独立作战能力明显提升。
合同还规定供应商要提供培训和后勤保障服务,培训内容包括目标识别、威胁评估和任务规划等。虽然系统操作门槛不高,但要把它用得准、用得安全,仍需要系统化训练和维护支持。合同采用“不定交付量、不定数量”(IDIQ)形式,9.82亿美元是合同上限,实际采购数量会根据未来需求与预算波动而调整。换言之,这是一个灵活的长期采购框架,而非一次性固定购买。
合作模式也有意思:Hero 120由以色列Uvision公司研发,但在美国市场由Mistral负责销售和生产。美国在大规模装备项目上偏好本土生产——既能创造就业,也能保证供应链安全与可控性。以色列长期处于复杂冲突环境,其武器系统常经过实战检验,实用性强;美国采购以色列技术并在本土生产,是两国防务合作的延续(此前美军就采购过“铁穹”等以色列系统)。
从产业与战略影响看,这笔订单对Uvision和Mistral都有重大意义:稳定订单能支持持续研发、提高产能、降低单件成本,从而把这类武器更广泛地推向国际市场。一旦美军大规模采用,北约和其他盟国很可能跟进采购,推动游荡弹药成为常见作战装备。
当然,游荡弹药并非万能。面对电子战强、能有效干扰通信链路的对手,或在恶劣天气条件下,其性能和可靠性会受限。因此未来技术发展重点会放在提高抗干扰能力、增强自主识别与作战能力上,以及把游荡弹药与侦察无人机、通信与指挥系统更紧密地整合,形成协同作战网络:单一装备固然重要,但系统集成带来的整体效能更能决定战场成败。
总的来看,Hero 120不是一种颠覆性超级武器,但它代表了军事装备发展的一个明确方向:小型化、智能化、分散化的打击平台正日益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游荡弹药可能只是开始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,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轻型、灵活、成本低却战术价值高的新型武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